沂州實驗學校“靈動課堂”教學改革側記
(劉淼段供稿)
初春時節(jié),涼意襲人,可走進沂州實驗學校的課堂,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學習場面,每間教室的墻壁四周都掛了好幾塊黑板,課桌椅的擺放也不盡相同,但是可以清晰的看到全班同學被分成若干個小組,或圍坐在一起熱烈討論,或拿著粉筆在黑板前奮筆疾書,老師則在小組間巡視,時不時參與其中進行指導。用校長王自祥的話說,這就是體現(xiàn)了“情緒高漲、智力振奮、思維靈動”的課堂價值追求。
正是得益于“先學后教,以學定教,當堂達標”這一“靈動課堂”的核心理念,課堂才能呈現(xiàn)出這樣嶄新的面貌。
因材施教
作為一所60%的學生是進城務工子女的學校,沂州實驗學校實施“靈動課堂”改革三年來的變化用翻天覆地來形容最合適不過?,F(xiàn)在,學校不僅經常承辦省市國家級課堂教學改革觀摩研討會,而且還吸引了其他兄弟學校的老師來校觀課交流。
“靈動課堂不是空喊口號,更不是簡單地把黑板掛起來、把桌子圍起來,而是要從根本上發(fā)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。以前學生厭學,考試的時候都有人睡覺,現(xiàn)在課堂討論熱烈,誰還好意思睡覺,”課題組的同志們一致認為,“其實各地的課堂教學改革,共同特點都是放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,把自主實踐的機會交給學生。只有抓住了‘以生為本’這個精髓和本質,真正落實學生主體地位,才能夠結合實際,活學活用。”
老師們也同樣嘗到課改甜頭,學校在生源上并不占優(yōu)勢,大多孩子因父母忙于生計而受到關注較少,學習的主動性普遍不強,上課睡覺的情況經常發(fā)生。靈動課堂實施一年多,學生的變化非常大。有的家長說:“以前孩子回家不是上網就是玩手機,現(xiàn)在會主動去找學習的參考書去看,即使是上網,也是在查學習資料。”也有的家長說:“現(xiàn)在孩子知道學,并且知道怎么學了,想不到靈動課堂對孩子的影響這么大。”
教學相長
走進沂州實驗學校課堂,我們會發(fā)現(xiàn)每位學生在每節(jié)課前都會拿到一張導學案,導學案是教師用來幫助學生掌握學習內容、溝通學與教的橋梁,也是培養(yǎng)學生自主學習和建構知識能力的一種重要媒介,同時是促進師生互動“教學合一”的設計方案。通過導學案的導、學、練,學生們在深入預習之后,帶著困惑和問題有的放矢地來到課堂,自然能提出真正的問題。而導學案的生成也是需要學生參與其中設計的,比如各學習小組可以根據(jù)學習目標自行設計分層次的要求;比如在預習模塊,把預習自學中產生的問題或質疑寫在導學案的留白處等,這樣學生也成了設計的主體,而對于教師來講,在課堂上要及時了解學情,及時記錄存在問題,及時調整教學方案,及時總結教學反思,這樣教師又成了導學案的使用對象。
八(1)班的馬小倩就因為導學案而對自己有了全新的認識,“比如在以前老師強調課前預習,我只是象征性地隨便翻翻書,不會仔細去看,上課注意力還不集中,經常睡覺,有了導學案就完全不一樣了,上面的問題都很有趣,而在預習的過程中,讓我覺得自己對學習生物很有天賦,學習成績也上來了。”
靈動課堂給語文教師王慶玲的最大的感受是:解放了老師,成就了孩子。“以前的課堂忽略了學生,每當學生的思路與教案不符時,總是想著千方百計把學生拉回來,累得筋疲力盡,嗓子都喊啞了,結果表面上看著完成了教學任務,但卻沒有收到效果?,F(xiàn)在的課堂不再是老師的一言堂,而是師生共同學習、共同探討,思維不斷碰撞、升華,展示孩子才華的平臺,老師要甘心退到‘二線’。”
靈動課堂促進了教育均衡發(fā)展,使得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享受相同的教育模式和方法。同時,靈動課堂所倡導的學習方法更科學,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學習興趣。
數(shù)學教師高行偉對此深有體會,“在課改初期我就開始嘗試由學生主持課堂,不過之前一直是在優(yōu)生之間抽簽選擇,偏偏有一天因為別的事情忘了抽簽,我就在全班面前問誰愿意來主持,有一個同學主動舉手,我一下子傻眼了,因為舉手的是一名學困生,而且那是一堂函數(shù)復習課,難點知識點非常多。結果沒想到,一堂課下來,所有的知識點他全部完成,并且還會根據(jù)不同難度的問題找不同層次的同學回答,剩下的兩個最難的問題,他還有禮貌地請我解答,這跟他平時的表現(xiàn)完全不同,真讓我刮目相看!”
靈動課堂也重新點燃了教師們的職業(yè)熱情,教師們需要不斷地學習深造,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如饑似渴的需求。語文教師厲靜一次在課堂上教學一首詩歌時,因為內容涉及一個地理問題,一個學生當堂提出,結果一下問住了她,“我只好先表揚了他善于發(fā)現(xiàn)問題,然后跟他說下課后咱們一起去請教地理老師,”厲靜有些不好意思地說,“這也給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讓自己不能懈怠。”
“以前教師研究課標,研究教材,研究試題,現(xiàn)在要學會研究學生。”副校長校長李守峰說,“我們學校現(xiàn)在全部教師都參與到了靈動課堂中來,有些教師開始不適應,特別是一些老教師,他們傳統(tǒng)的一套已經上得很順手了,在個人習慣上難以接受,一開始效果也并不理想,但是堅持下來,現(xiàn)在有些老教師比年輕教師都教得好。”
任重而道遠
沂州實驗學校校長王自祥常說:早動早主動,晚動更被動。他認為,在教育由規(guī)模發(fā)展轉入內涵發(fā)展的今天,改革已成為當務之急和必然選擇。而推進課改,首先要解決兩個問題,一個是責任問題,另一個是方向問題,也就是“由誰改”、“怎么改”。傳統(tǒng)教育的弊端有目共睹,大家都認為要改,但等待觀望、坐而論道的多,積極探索、付諸實踐的少。
在這種情況下,沂州實驗學校開展了大學習、大討論、大調研活動,組織學校中層以上干部和骨干教師赴北京、上海等教育發(fā)達地區(qū)和濰坊等課改先進地區(qū)學習考察,組織教師學習討論,掃除思想障礙,引導大家擔當歷史使命,做課改的先行者、探路者。學校領導班子成員堅持逢會必講、推門聽課,營造了濃厚的課改文化氛圍。
讓習慣了“師中心”、“教中心”的教師適應“生中心”、“學中心”的靈動課堂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學校通過送出去、請進來的方式,充分發(fā)揮教師培訓和教研部門的作用,先后對各學科教研組組長、學科帶頭人、骨干教師進行了多層次、多形式的培訓。并由學校教研室牽頭,每學期舉行“靈動課堂”賽課活動,總結表彰,強化成效,同時結合典型,總結“靈動課堂”理論體系及操作技術。三年來,大部分教師參加了賽課,從“愿課改”走向了“會課改”。
課改,既要有抬起頭前行的膽略,更要有俯下身傾聽的胸懷,靜下心探索的腳步。在課改方面,臨沂沂州實驗學校仍然在不斷地探索和追求,相信只要鎖定目標,互相學習,執(zhí)著前行,就會開辟出一片教育改革發(fā)展的新天地。